今年世界读书日的主题为“阅读推动未来”,强调阅读在培养个人、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塑造未来的重要作用。浏览各地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开展读书活动、大力营造书香社会,为推动社会发展、创建美好的未来狠下功夫,这是可喜可贺,值得关注的动向。
自古以来,人类都注重阅读,强调读书的意义与作用。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更是强调:“读书,人才能更像人。”
关于读书的方法也有很多的经典的故事与论述,其中“以手指指月”的类比论述最为经典:“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假如有人用手,指示月亮给别人看,这个人应该顺着手指,去看月亮。假如说,这个人不去顺着手指看月亮,反而仔细地研究起手指来,把手指当作了月亮,那么,这个人不但是迷失了月亮的样子,同时也会迷失了手指的样子。因为他把手指当作月亮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阅读书籍,研究文本,就要通过这些书籍文本里的语言文字,体悟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深义理,靠此义理指示,体悟到其中的道理。千万不能执着在语言文字上,以为那就是学习的目的与归宿,那就永远体悟不到“道理”,也找不到自己的初心。
这一经典借“手指”与“月亮”形象地说明学习的真谛所在。通俗来说“手指”仅是学习过程中所用的工具,用“手指”去指示或认真仔细地观察手指所指,都是学习过程的“用功”,并非学习的真实目的。很显然,学习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手指”所指的方向,认识到“月亮”,从而让眼睛,进而让心灵“明亮”。一句话,就是通过“用功”,让自己“明理”。所以,我们必须读好“手指”,明了“月亮”。
书籍、文本仅仅是一种载体,一种“载道”之“文”,我们通过阅读、研读,发现、认识、体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仿佛是通过“手指”并朝它的指向,让我们的目光和思维进入到虚空,从而找到了“月亮”。
有鉴于此,我们首先要珍惜“手指”,好好地借助它,研读它,让我们能够找到“月亮”。这就是古人希望我们博览群书,“读得书深百不忧”的根据。其次,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手指”与“月亮”的关系,“用功”的目的在于“明理”,别沉迷于“手指”而让自己不知所为,变为“死读书”而“读书死”。这也是古人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原因所在。我想,汉代刘向的“善读”之“善”是有其深意的。这,确实需要我们好好地揣摩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