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商报讯 记者陈敏奇 通讯员尤晓桐报道:11月8日下午,62岁的吴先生在家门口等候电梯时突然倒地,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急诊科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飞速赶往目的地,到达现场后,该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现场检查发现患者意识丧失、自主呼吸微弱、颈动脉搏动消失,立即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术,并将情况通知院内医护人员进行准备救治,经过努力,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据了解,当天,救护车于15时27分到达现场接到患者后火速赶往医院,患者于15时36分到达医院后,该院急诊科副主任吴巧彬、护士长骆大行立即组织人员紧急抢救,持续为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抢救药物。
在急诊抢救时,因患者肥胖且无心脏搏动,所以很难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吴巧彬用骨髓腔穿刺输液技术,为性命垂危的患者及时打通了一条“生命通路”。他在患者左侧胫骨近端进行穿刺,通过迅速开通骨髓腔内输液、给药等方法,进行全力救治。
随后,患者心电监护提示室颤(即心室颤动,这是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情况紧急,现场医护人员立即给予非同步双向波200焦耳电除颤。一场同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生死抢救随即展开。突然,患者再次发生室速、室颤、心脏停跳。充电、放电、恢复窦性心律……每一次室颤,都是一次死亡威胁。
“先后共28次电除颤、胸外按压数千次。现场的气氛远比电视剧里的情节紧张,没有人能够想象患者到底经历了什么,但每一次室颤,都意味着他要与死神碰一次面。”吴巧彬回忆道,在抢救现场,急诊科医护人员处变不惊、从容面对、配合默契,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高超的诊疗技术对患者进行了规范急救,经反复除颤,在医护人员默契的配合下,一次次将患者从鬼门关抢救回来。28次电除颤的背后,也是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医护人员对生命的绝不放弃,是竭尽全力挽救生命的坚定信念。当天16时20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医护人员同时给予溶栓治疗。
“出发迅速、抢救果断,这得益于急诊科上下多年来形成的急救意识。同时,我们科室也不断开展各项操作强化训练和急救演练,使得医护团队之间的急救配合更加默契,操作更加熟练。”吴巧彬说,由于急诊科医护人员抢救及时,目前患者已暂时脱离生命危险,目前正进行下一步康复治疗。
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时应该怎么做?
1.首先要判断是否为呼吸心跳骤停。然后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2.要在最短时间内判断患者是否呼吸心跳停止。具体过程为大声呼叫患者,判断其意识,同时观察其胸腔有无起伏,触摸其颈动脉有无搏动,并请他人拨打120。
3.将患者平放于坚硬的地面或者床上,伸展其四肢。施救者跪在患者右侧,双手重叠十指交叉,掌根平行于胸骨,双臂与地面垂直,用力向下按压胸骨5~6cm,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照30:2的比例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直至患者呼吸、心跳恢复,颈动脉搏动可以触及,意识逐渐恢复。在此期间,如果能够使用除颤仪,要及时给予电除颤。
4.患者被送入医院以后,要由专业医生进一步救治,并且查找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