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清晨,长江入海口,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雪龙兄弟”在人群喧闹中“醒来”。在这两艘科考船的船舷上,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旗随风飘扬,迎接又一场向南而行的远征。
“老南极”曹建军早早来到码头。置身欢送人群,他总会想起那次创造南极科考历史的起航——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出发,沿江轮船鸣笛致敬。“心里都没有底,但都憋着一股劲儿,要去南极建站。”凭着这股劲儿,曹建军和队友们仅用一个多月,就把铜质站标镶嵌在长城站第一栋房的正门上方。
此后,1989年,中山站建成;2009年,昆仑站建成;2014年,泰山站建成……
近四十载风雪路,乘风踏浪又出发。
9时30分许,起航仪式开始。现场大屏中的江苏张家港一处码头,“天惠”轮货船满载罗斯海新站建设物资,待命出航。
“建设罗斯海新站是本次考察最突出的亮点。”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解释说,因此本次南极科考由3艘船来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则主要承担新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9时50分许,“起航!”雄浑悠长的汽笛声中,舷梯收起,船身缓缓驶离码头。
“凝心聚力,顽强拼搏”,雪龙船上,队员们列队伫立,声音如波涛涌向岸边,回应着岸边的声声“保重”“再见”。
这已是罗煌勋第11次奔赴南极,作为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生产副经理,他和队友们扛着建设新站的重担。“继续不怕苦、不服输,全力确保新站按期完工。”誓言质朴而动人。
今年是武汉大学连续第40次参加南极科考任务,“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义不容辞,要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作出应有的贡献。”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耿通将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执行科考任务。
“感谢祖国,感谢亲人”,口号继续,声音已有哽咽。
对着码头上送行的女友,“雪龙2”号实验室实验员谢海翔的手挥了一遍又一遍。对于连续3次参与南极科考的他来说,亲人的理解与支持,是他熬过漫长旅途、探索未知的坚强支撑。
长江水汇入大海,托举着这群勇者,向南而去,探秘极地。
(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